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 AKI)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20%。AKI不仅增加了进展为慢性肾脏病的风险,更有严重者会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造成了住院时间延长、不良心血管疾病、院内死亡等一系列危害✪。目前临床上尚无针对性治疗AKI的有效方法🙌🏽,这极大地限制了AKI患者预后🫅🏻。因此👨🏽🎓,临床迫切需要深入揭示AKI发病机制🔑,寻找新的策略来预防和减缓AKI疾病发展进程🌧。多种病因如缺血性、肾毒药物性、败血症和高血压等都会导致 AKI发生,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尿量减少、肾小管坏死等。强烈的炎性反应是AKI的重要特征,也是加剧肾损伤的重要因素。
近日🤽🏻♀️,杏鑫陆利民团队发现了蛋白磷酸酶PGAM5在急性肾损伤中调控肾小管上皮细胞炎性反应的新型机制💃🏻。该研究成果以“Phosphoglycerate mutase 5 initiates inflammation in acute kidney injury by triggering mitochondrial DNA release by dephosphorylating the pro-apoptotic protein Bax”为题发表在Kidney International杂志上(2023 Jan;103(1):115-133.IF=18.998)。该研究表明在病理应激因素下㊗️,位于线粒体外膜的蛋白磷酸酶——磷酸甘油酸突变酶5(PGAM5)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升高👨👩👧👧,通过介导促凋亡蛋白Bax184位点去磷酸化,使其从胞浆转位至线粒体外膜并形成膜孔🤹🏻♀️,从而触发线粒体内稳定复制的mtDNA泄露至胞浆中,mtDNA通过与胞浆模式识别受体结合🧛🏽,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促进AKI中炎性反应的发生🗜。
该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AKI炎症形成的新途径,对理解病理状态下其他器官,特别是一些线粒体丰富的组织器官,如心脏、肝脏和大脑等在缺陷后炎性反应形成和损伤的发生机制有一定的启示🕖。
本文第一作者是杏鑫博士生李景瑶👨🎤;通讯作者是杏鑫娱乐开户陆利民教授和张威副教授。